光绪34年10月20日傍晚,醇亲王府里,溥仪的亲奶奶——醇亲王侧福晋刘佳氏——得知孙子溥仪即将被送入皇宫继位继皇位的消息后,情绪激动,突然晕厥倒地。那个晚上,她的反应极为剧烈,一时之间几乎丧命。但情况紧急,大家无法顾及她的健康,大家焦急地把溥仪换上衣服,慌忙将他送往中南海。
根据溥仪在回忆录《我的前半生》的记载,溥仪首次见到慈禧时,后者病容沉重,面色苍白消瘦,毫无曾经的威严,“丑得要命”。溥仪感到陌生,顿时哇哇大哭。慈禧看见溥仪哭闹,心疼不已,便让人拿来冰糖葫芦试图哄他,但溥仪一把把糖葫芦甩在了地上。慈禧眼见状,微微一笑,淡淡地说:“这孩子真别扭,抱到哪里去玩吧。”没过多久,慈禧便因病去世,结束了她近半个世纪的统治。
展开剩余79%溥仪继位后当了3年的皇帝。之后,迫于袁世凯的压力,他被迫退位,虽然袁世凯承诺给予清朝宫廷优待,但溥仪仍被允许在紫禁城继续居住。直到民国13年,冯玉祥发动兵变,溥仪被迫签署声明取消帝号并离开皇宫,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活。溥仪在紫禁城住了长达16年,他在晚年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这16年的生活,揭示了宫廷生活看似威严庄重,实际上却充满了荒诞与扭曲。
溥仪的宫廷生活荒诞之处,首先体现在他的日常饮食上。生在皇宫,他吃的不仅是丰盛的美食,更是病痛和消化不良。溥仪的奶奶——醇亲王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——一度深信“饿治法”,她为了孩子们的健康,常常饿他们一顿。尤其是溥仪的父亲溥杰,因为过度的“饿治法”导致五岁时便因营养不良夭折。溥仪身受这套“皇家养生法”之苦,晚年曾提到,他从小便有胃病,正是这套方法造成的。
溥仪6岁时,一次因吃栗子过多撑坏了肚子,隆裕太后得知后,立刻下令只给溥仪吃米粥,保持严格的禁食。那段时间,溥仪常常饿着肚子,而宫中的太监们也不敢私自喂食。曾有一次,溥仪和隆裕太后一同去中南海游玩,太后叫人拿来干馒头喂鱼,溥仪急得把馒头往嘴里塞。后来,溥仪终于恢复正常饮食,一顿吃下六个春卷。领班的太监看得目瞪口呆,生怕溥仪又吃撑了,结果他们竟然发明出一种“消食方法”,让太监们两人一左一右提溥仪的双臂像捣麦一样在地板上重重按压,直到溥仪吞下食物而没有感到撑为止。
这种荒诞的宫廷教育方式令人啼笑皆非。溥仪身为帝王,生活在被人尊崇的紫禁城,然而竟要经历这样匪夷所思的方式,这也难怪清朝王朝会在腐朽中走向灭亡。
溥仪在回忆中提到自己性格急躁,脾气暴躁。每当他发怒时,总管太监张谦和或阮进寿便会安慰他说:“万岁爷心里有火,唱一唱败败火吧!”于是溥仪就被“关禁闭”在毓庆宫的小房子里,不停地大喊大叫,直到筋疲力尽,太监们才会开门放他出来。显然,这种方法非常粗暴,甚至是虐待,但在皇宫的体系中,这却被视为一种“治疗方式”。溥仪并非唯一一位受此“教育”的孩子,宫中所有孩子都曾经历过这种教育方式,毫无常识可言,也让溥仪心理状态受到了深远的影响。
溥仪8岁时,隆裕太后去世,光绪皇帝的另一位妃子——瑾妃的亲妹端康太妃成了后宫的主宰。端康与溥仪的关系日益紧张,甚至一度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。有一次,太监们为了讨好溥仪,特地为他定做了一套民国将军的大礼服和军刀,这引起了端康的愤怒,她将太监李长安、李延年惩罚,打了两百大板,并将他们发配去做杂役。溥仪因穿民国礼服而受到训斥,但他心中并不买账,曾直接质问端康:“我不是皇帝吗?你说了算不算?”这一事件使得端康非常愤怒,她将溥仪的父亲和祖母叫来训斥,而溥仪在母亲和祖母的劝说下终于认错。
然而,不久之后,溥仪收到了母亲因吞食鸦片自尽的噩耗。溥仪的母亲性格刚烈,无法忍受端康的训斥,最终为此悲痛离世。端康得知后也感到恐慌,于是放松了对溥仪的管束,导致溥仪变得愈加放纵和桀骜不驯,青春期的溥仪度过了一个荒唐的时期。
端康太妃在民国13年中秋时回家省亲,因暴饮暴食患上了胀气,病情迅速恶化,最终去世。而在她去世后不久,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,推翻了大总统曹锟,并以威胁炮火的方式强迫溥仪签署声明,取消帝号并离开紫禁城。溥仪最终无奈同意,紫禁城的皇帝生活就此结束。
溥仪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,他三次登基三次退位,经历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巨大变迁。即使曾经身为帝王,溥仪的命运却如同海上的一叶小舟,在巨变中飘荡,最终回到了新的中国,经历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变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在线客服-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-一对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